中國新式移民潮顯現!移民潮究竟從中國帶走了哪些人?
1
第一波移民潮——在海外有關系的人
這一代人移民的最大訴求是什么? 是對擺脫長期貧窮的極度渴望。 建國以來第一次移民潮發生在“十年浩劫”結束之后。那個時候想要出國是特別困難的事情,一來殘留的意識形態還在,出國就等于叛變,風險很大,二來那時中國人窮,大部分人連機票都買不起,哪里還敢奢望出國移民? 但就是這樣艱難的出國環境,依然阻擋不了當時人們出國的熱情,哪怕是有半點海外關系的,都在想方設法地出去。 當國門打開,他們看到與發達國家的懸殊差距,給他們的心理帶來了巨大沖擊。當時號召經濟上學習日本,很多官員就去日本訪問,訪問的人回來介紹:日本普通工人家庭一般有四五十平方米的住宅,全國平均每兩戶有一輛汽車,95%以上的人家有電視機、電冰箱、洗衣機等耐用消費品,服裝式樣多,農民都穿毛料子。日本東京的大型商店商品多達50萬種,而北京的王府井百貨大樓僅有2.2萬種,相比之下,我們“實在覺得很寒磣”。 那時候,一個普通中國人一個月的工資幾十塊,而日本人一天就賺幾百塊,那時候能出國,無疑是擺脫貧困最好的方式。
2 第二波移民潮——留學移民
這一代人移民的最大訴求又是什么? 是對海外生活極度美好的想象。 國內80年代至90年代的時候,移民的主力轉向了留學生。經過十幾年的改革開放,通過電影、書籍的傳播,當時的人們對海外的認知不再只是“萬惡的資本主義”,而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,發達國家的生活方式、思想文化深深吸引著當時的中國年輕人。 高曉松曾在他的節目里評論過那波留學風潮的狂熱:“當年你要能出國留學,你知道是什么待遇嗎?就是你拿著簽證跟錄取通知書,隨便走進北京任何一家著名的文科大學,當時就能把校花帶走”。所以我們可以看出來,當時人們是多么想要闖出國門。
3 第三波移民潮——財富精英和知識精英
那這一代人移民的最大訴求是什么呢? 現在的人移民的原因更加多元了,如果非要找出一個最大的訴求,我想應該是“安全感”吧。 這一波移民潮從2010年到現在,還一直持續著。 跟前面兩波不同的是,這次的人群對于海外已經沒有那么多盲目的想象,他們基本上屬于每年都要去國外度假、出差的人,他們的財富、知識、見識都屬于社會的中上階層,也就是易中天先生所說的兩類人——財富精英和知識精英。
不知還有多少人記得曾經參加了《最強大腦》的“神童”孫亦廷,從小就有極高的聽力天賦,大自然中的一切聲音進入他的耳朵,都可以轉化為五線譜上的音符,在《最強大腦》節目上成功挑戰了聽音界的最強考題——只憑落地聲音就可以判斷是隨機落地的氣球墜落高度,讓評委孟非直接給出滿分。 正因為有這些天賦,讓學校的同學覺得他是個異類,每天都欺負他,又是推搡又是拿他的東西亂扔,他父親多次跟學校反應得不到重視,人家反而覺得他父親因為兒子出名了小題大做,無奈之下,他父親只好賣掉學區房,帶著他移民澳洲。 這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,我們普通老百姓平時能遇上的也就是這些別人看起來“雞毛蒜皮”的小事,之前還有北京某小學的廁所欺凌事件,被欺凌的學生媽媽寫下一篇《每一對母子都是生死之交》的文章,引發了無數家長的共鳴,得到了刷爆社交圈的轉載傳播,各大新聞網站也出了專題討論此事,得到的結果是什么呢?學校方面說,這只是小孩子之間的惡作劇罷了。還有人說,這個媽媽以前是寫劇本的,編故事可是她最擅長的。 我在想,大多數人或許沒有賣掉學區房的魄力,更沒有編劇的才華,當他們遇到這些事情的時候,該如何處理呢? “安全感”這個東西,有時候就是在遇到這些小事之后,能夠有公正透明的投訴通道,能夠有完善的制度來撐腰,而不是只能看誰嗓門更大、手段更高明。生活已經很累了,沒人想活得這么復雜。 孩子的事情只是這些人群缺乏“安全感”很小的一個元素,但如果連孩子都保護不了,家庭和財富的安全感又怎么能滿足呢?中產們又怎能不“焦慮”呢? 比如排在首位的可能是孩子的教育問題,還有居住地的環境問題、尋求理想生活、醫療水平等因素,歸結起來就是一個詞“焦慮”。像如同《胡潤財富報告》、《中國私人財富報告》等各種報告所發表的數據中,都顯示了中國人強烈的移民意愿,而為了吸引中國的高凈值人群,世界各國也紛紛推出自己的投資移民的政策,一時間,投資移民、購房落戶成為這股移民風潮的核心。
下一篇: 香港移民新政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