儀式感是矯情嗎?
自從有了朋友圈以后,每當過父親節、母親節等等各種節日的時候,朋友圈刷的就是“媽媽我愛你 節日快樂”“爸爸我愛你 節日快樂”。這些發圈的人當中,TA們的父母可能根本沒開啟朋友圈又或者TA們根本就屏蔽了自己的父母,但TA們依然會發圈,這可能就是所謂的儀式感吧。
小編我是一個非常沉悶的人,但是我依然覺得儀式感的存在還是很有必要的。有一篇微信文章中這樣寫道:
村上春樹說:儀式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。
喝牛奶時,你特意替我擦掉嘴邊的白泡沫,是儀式。
出門時,你特意把我的領帶給調整好,是儀式。
走路時,你特意蹲下來幫我系好鞋帶,是儀式。
逛街時,你特意記得我喜歡的衣服買來送給我,是儀式。
別人生日你切蛋糕下去的第一刀是儀式,拆掉新書的塑料包裝也是儀式。
其實儀式就是把本來單調普通的事情,變得不一樣。
儀式是讓我們對所在意的事情,懷有敬畏心理。
婚姻當中,儀式感的存在是很有必要的。
曾經有一位結婚10多年的男士說過:“我每次帶我老婆出去參加聚會,感覺就是世界末日。她從來不會為了任何一個節日而認真的梳妝打扮,不管這聚會對我來說有多重要;甚至很多時候我提議說我們出去慶祝一下什么節日,她都以各種借口而拒絕了,有時候我真懷疑她到底愛不愛我”。
聽到這你有沒有覺得很心酸,為了家庭婚后放棄了工作全職在家伺候公婆老公還有孩子,為了不給老公過多的經濟壓力而盡量縮減開支,到最后卻被懷疑自己那一顆全身心撲在老公還有家庭身上的心。
生活中的儀式感。
想想你有多久沒跟家人坐下來好好吃一頓飯了?有多久沒坐下來好好聊聊天了?是的,出于各種原因我們平常都忙,忙于加班忙于見客忙于各種應酬。但一周幾小時的時間也沒有嗎?
有人曝光了李嘉誠一家人的聚餐視頻,李老爺子規定:一家人不管再忙,一周必須聚餐一次,因為家人才是最重要的。
家是每個人最初的記憶,也是我們最終的歸宿。家是我們永遠的港灣,更是不變的牽掛。
有人就會問了,是不是只有亞洲人家庭觀念才這么強呢?那你就大錯特錯了!
加拿大人的家庭觀念極強,什么事也阻擋不了為家庭的貢獻與付出。
加拿大人講究陪伴孩子成長,他們認為孩子最需要父母的時間只有十二三年,青春期后就不那么需要父母了,所以他們會在孩子青春期之前盡量多陪孩子,而后慢慢放手直到孩子獨立。孩子獨立后特別是結婚后和父母的關系是各自獨立的,家庭的概念只是夫妻和未成年孩子,每個人對自己和未成年子女負責,所以是自己存養老金、存喪葬費,由社會承擔養老的責任,不管是生是死都不給孩子造成負擔。
加拿大人的家庭以3-4口人為多(即夫婦倆和1-2個子女)。獨居者或多子女的家庭很少。父母非常注重培養孩子能吃苦、勤奮和自立的習慣。一般不嬌慣孩子,子女從讀高中起便開始在學習假期中找工作掙錢,高中畢業后就獨立生活,邊學習邊工作。在學校放假期間他們便出去打工,掙錢繳學費。子女婚后就要離開父母,自尋住處。有了孩子則由自己撫養,不靠父母幫助。每年感恩節或圣誕節,子女一般都會回家看望父母。
在這里很少有人像在中國那樣加班加點,下班時間到了,都各自回家,若同事想下班后吃飯,一般會提前一個星期商量,不想打擾他們跟家人在一起的時間。
加拿大孩子一年有三次假期,圣誕節兩周,March Break (三月份)一周,暑假兩個多月。父母一般也都把休假安排在這時候,陪孩子出去旅游或者在家玩。這期間辦公室很空蕩,平時不夠用的停車位也空出不少。
好多家庭每天都有“Family Time”,就是一家人晚飯后抽出一個小時左右聚在一起,談談對一些事情的看法、高興的或郁悶的事。這是一家人相互溝通的時間,父母也能把一些社會經驗、行為準則等信息傳達給孩子。
家庭是至高無上的,就算是總理也得每年陪著家人度假,這就是加拿大人的家庭觀念。
在加拿大有這樣一個溫馨的法定節假日——家庭日(每年的二月份第三個星期一)。
在家庭日的這天,政府部門、銀行以及眾多企業與商店都會關門,大家都會帶著一家大小度過一個溫馨的假期,出外滑雪、滑冰、釣魚等等。
家庭是用陪伴維系的,而不是金錢,新的一年不妨慢下腳步,多多陪伴家人。早點下班回家吃晚飯,聽聽父母的嘮叨,親親妻子的臉頰,問問孩子學校的趣事。
下一篇: 加拿大滄海遺珠——蒙特利爾